新闻中心
每年的10月25日是蝴蝶宝贝关爱日。蝴蝶宝贝,是对于皮肤像蝴蝶翅膀一样脆弱的孩子的别称。他们一生下来就要承受承受水疱破溃、糜烂所带来的痛苦,因为他们身患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疾病简介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hereditary epidermoly- sis bullosa,EB) 是由皮肤中各种结构蛋白的遗传基因变异,导致皮肤完整性及稳定性受损的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
临床特征: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外伤或摩擦后出现皮肤水疱,进而导致破溃、糜烂,且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如食道粘膜狭窄、手指并指挛缩、角膜瘢痕化导致眼睛失明等。
发病率:大约为每5万个新生儿中会有1个EB患者,所有的种族都可能患此病,男女发病率相同。
EB分型:根据2008年最新EB分类,主要分为4种,分别为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EBS),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junctional epidermolysis bullosa,JEB),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dystro- 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 )和Kindler综合征( kindler syndrome,KS)。
截至目前,至少有19个基因被报道与EB的发病密切相关。
表1 EB致病基因及其编码蛋白

注:EBS-MD:EBS-肌肉萎缩型;EBS-PA:EBS-幽门闭锁型。
不同亚型及其发病机制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
EBS是EB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EBS的大疱位于基底细胞胞质的最下部,患者常在手掌、肘部和足跖部位起疱,也可伴有其他系统的特殊表现。研究证实,75%以上的EBS患者是由KRT5和KRT14基因发生变异所引起,8%的EBS患者则由PLEC1基因变异所致。
KRT5和KRT14基因分别编码角蛋白5和角蛋白14,其所编码的角蛋白是上皮细胞胞质中最丰富的结构蛋白,也是表皮、毛囊、毛发和指甲的重要组成结构。当KRT5和KRT14发生变异时,会使异常角蛋白聚集于细胞核下及半桥粒,导致表皮基底细胞中间丝形成障碍,破坏蛋白网络的完整性和半桥粒的稳定性,使角质形成细胞受到外力时容易破裂,皮肤脆性增加。
PLEC1基因编码网蛋白,该蛋白在维持细胞和组织完整性、协调细胞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LEC1基因的变异与EBS-幽门闭锁型( EBS-PA)和EBS-肌肉萎缩型( EBS-MD)相关。
✅ 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EB)
JEB的发病率较低,主要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JEB的大疱存在于表皮-真皮交界的透明板,临床表现为全身泛发水疱,口腔受累、甲营养不良或甲缺失等。已知导致JEB致病性变异的四个基因分别是LAMB3(占所有JEB的70%),COL17A1(占12%),LAMC2(占9%)和LAMA3(占9%)。
大多数JEB患者是由LAMA3,LAMB3以及LAMC2基因变异导致层粘连蛋白-332改变所引起,该变异可引起位于表皮基底膜的透明层和上致密层中的锚丝结构缺陷。此外,JEB的罕见变异型与编码半桥粒蛋白胶原XVII型(COL17A1)、整合素α-6和整合素β-4的基因(ITGB4和ITGA6基因)发生基因变异相关。
✅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
DEB是仅次于EBS的第二常见的类型,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OL7A1基因是其主要的致病基因。
COL7A1基因编码的VII型胶原蛋白是位于表皮基底膜致密层下的锚原纤维的主要组成成分。当COL7A1基因发生变异时,会引起锚纤维受损或缺失导致致密板下形成水疱,从而引发疾病。DEB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则与COL7A1基因变异类型有关,通常来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EB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EB表现得更为严重。
✅ Kindler 综合征
Kindler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皮肤病,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为皮肤起水疱、粘膜炎症和不同程度的光敏感。Kindler综合征主要由编码Kindlin1蛋白的FERMT1基因变异所引起。
目前,虽已发现19个致病基因,但仍有部分患者没有找到致病基因,并且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基因,如DSC3、DSG1基因是否应该包括在EB的致病基因中。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EB的基因型-临床亚型之间的关系也将会越来越明了,从而为今后的疾病临床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提供依据。
疾病诊断和治疗
EB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患病史、皮肤组织病理、免疫荧光及基因检测来进一步核实。EB的治疗则以防止机械性损伤和感染为主。
- END -
图I来源自网络
参考来源: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版)
于越乾, 暴芳芳, 刘红.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6): 38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