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流程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 MIM 27790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起因于编码铜转运P型ATP酶B(ATP7B)的基因突变,导致铜在肝细胞内转运和经胆汁排泄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和脑等组织中。WD全球发病率约为1/30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人群分布不均衡,在一些近亲结婚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升高。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欧美人群,东亚地区可高达1/10000。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以肝病和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少数患者出现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症状。

       ATP7B蛋白是一种金属转运P型三磷酸腺苷(ATP)酶,由位于染色体13q14.3的ATP7B基因编码。ATP7B基因突变可引起ATP7B蛋白功能的降低或缺乏,铜不能进入到高尔基复合体和毛细胆管而堆积于肝细胞内,诱导氧化应激等造成肝损害;过量的铜最终溢出到肝外组织如脑、角膜、肾脏以及骨骼、关节、皮肤等部位;细胞水平铜超载产生氧自由基,不可逆性损伤细胞骨架蛋白等致使细胞凋亡,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如脑部尾核、豆状核的铜沉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铜在角膜沉积则出现角膜K-F环;在肾脏沉积可引起蛋白尿等。另外,铜离子不能进入高尔基复合体将引起高尔基复合体内新合成的铜蓝蛋白不能荷铜。未荷铜的铜蓝蛋白非常容易降解,半衰期短,从而引起大多数WD患者血液中铜蓝蛋白降低。

       目前,已报道的ATP7B基因突变已多达795种(HGMD数据库收录,截止2015年3月),主要为单碱基的替换和小片段的插入/缺失。WD患者ATP7B基因的突变呈复合杂合型或纯合型,多数是复合杂合突变。不同人群热点突变不同,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欧洲人主要以H1069Q变异为主。我国WD患者中约3/4基因突变位于外显子8、12、13及16上,其中最常见的突变为R778L与P992L,约占所有已报道等位基因的1/2。


检测项目:肝豆状核变性(ATP7B-Sanger测序)

项目编号:1020005

检测方法:Sanger测序

检测范围ATP7B基因编码区

检测内容:SNV

样本要求:受检者EDTA抗凝全血2ml + 受检者父母EDTA抗凝全血各2ml

检测周期:10个工作日

项目收费:请询价